2025年11月22日,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福建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次实现并网发电,正式向国家电网输送电能,标志着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进入规模化商业运行新阶段。该机组自2020年9月4日开工建设,历经五年施工与调试,于2025年10月11日完成核燃料装载,随后在本月实现首次并网,机组状态良好,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标准。
作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首批机组,2号机组的装机容量为1161兆瓦,年发电能力超过1000亿千瓦时,等同于每年可减少标准煤约312万吨、二氧化碳约816万吨,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该技术采用“能动加非能动”双重安全设计,融合了福岛事故后的安全经验,满足国内外最新核安全法规要求,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保持安全可靠。
2号机组的并网成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也为漳州核电基地的整体布局注入强劲动力。基地计划共建6台“华龙一号”机组,1号机组已安全发电累计超88亿度,2号机组的并网意味着基地的装机容量已突破2吉瓦,预计将在今年12月实现商业运行,进一步提升区域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与此同时,3号、4号机组正处于土建和设备安装阶段,5号、6号机组的前期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漳州核电总工程师梅炳云在现场表示,2号机组的并网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关键节点,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进入大规模复制阶段,未来将为国内外提供更安全、更经济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他还指出,后续将开展系列试验,全面验证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以确保满足商业运行的全部技术要求。
此次并网发电的成功离不开中核集团及合作单位的协同努力。项目在关键设备、核燃料、控制系统等环节实现了国产化率的显著提升,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运行维护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核电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项目的安全监管体系也在并网前后完成了多轮审查,确保所有安全措施均已到位。
从宏观角度看,漳州核电2号机组的并网将对华东地区的电力结构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核电的稳定基荷作用能够有效平抑电网波动,提升整体电网的调度灵活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撑。此外,项目的顺利推进也为国内其他核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在国际舞台上,2号机组的并网再次展示了中国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自“华龙一号”首堆在福清核电投产以来,已在国内外多个项目实现商业运行,累计发电量突破千亿度大关,成为全球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重要代表。此次漳州基地的进一步扩容,预计将提升我国在全球核电市场的份额,增强能源安全的国际话语权。
展望未来,漳州核电基地将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后续机组的建设与投运。随着3号、4号机组的陆续并网,基地的总装机容量有望在2027年前突破4吉瓦,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此次并网发电的里程碑意义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它为我国能源转型、碳减排以及核电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验证。随着“华龙一号”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推广,未来我国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清洁能源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