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广角

首页 > 产经广角 >
广电总局发文:杜绝抗战“神剧”,重塑历史叙事严肃性
2025-07-22 08:44 来源:产经观点网

  2025年7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明确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和行业市场主体加强对抗战题材微短剧的内容审核,严控其过度娱乐化、戏谑历史、歪曲事实的现象。此次发文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进一步净化荧屏环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避免对抗战历史的轻率解读和虚无化处理。

  近年来,随着“抗日神剧”在电视荧屏和网络平台上的泛滥,其夸张、荒诞的情节和对历史的严重失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例如,《东风破》中出现的“徒手摔马”、“乱杀战俘”等情节,不仅违背军事常识,也严重损害了中国军队的形象,甚至被批评为“低级红高级黑”。此外,一些景区为吸引游客,也上演了“鬼子兵”被“手撕”的荒诞表演,进一步激化了公众对“神剧”的不满情绪。

  广电总局此次发布的《管理提示》强调,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虽然具有传播力强、受众广的特点,但也容易因内容把控不严而出现“神剧”现象。为此,总局要求制作方在创作中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杜绝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以及“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同时,要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确保抗战题材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广电总局对“抗战神剧”的整治并非首次。早在2014年,广电总局就曾发文表示,对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不得发证,明确指出“手撕鬼子”、“美女穿超短裙抗日”等情节属于严重失实,应予以禁止。此后,广电总局多次重申相关要求,强调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应尊重历史、敬畏英烈,避免将严肃的历史事件娱乐化、游戏化。2020年,广电总局还特别指出,要以“钉钉子功夫”禁绝“抗日神剧”,巩固整治成果,督导创作导向,净化抗战剧市场。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广电总局的行政干预虽然能在短期内遏制“神剧”泛滥,但长远来看,仍需依靠市场机制和观众审美来淘汰劣质内容。有评论指出,若仅依赖行政手段,可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神剧”问题,而应通过提升作品质量、增强观众辨别能力等方式,推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回归理性与真实。

  广电总局此次发布的《管理提示》不仅是一次政策重申,更是对近年来“神剧”乱象的系统性回应。通过强化内容审核、规范行业秩序,广电总局希望引导创作者和播出机构更加重视历史真实性,避免对抗战精神的曲解和消解。同时,这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使抗战题材作品能够真正成为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