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京东集团宣布以2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1亿元)的价格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此举不仅创下中国电商企业出海欧洲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也标志着京东国际化战略进入全新阶段。此次收购被视为刘强东回归京东后的一次重大战略豪赌,其背后是京东对“重资产”、“本地化”出海模式的坚定选择。
京东此次收购Ceconomy,是其在欧洲市场布局的又一重要落子。Ceconomy作为欧洲消费电子零售领域的“隐形冠军”,旗下拥有MediaMarkt和Saturn两大知名品牌,业务覆盖德国、法国、西班牙等11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超过1000家线下门店和5万名员工。2024财年,Ceconomy实现总销售额224.42亿欧元,其中线上销售额占比约24%,显示出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潜力。京东希望通过收购Ceconomy,快速补足其在欧洲的线下渠道短板,借助其成熟的线下网络和本地化运营经验,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的深度融合。
京东的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5年,京东就曾尝试通过东南亚市场进行跨境扩张,但最终因运营成本高、用户增长缓慢等原因,在2023年初关闭了印尼和泰国站点。此后,京东在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的尝试也未能持续太久。此次转向欧洲市场,京东选择了更为稳健的“本地化”策略,强调“本地电商、本地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试图通过自建基建和本土并购,构建长期稳定的国际零售网络。
此次收购Ceconomy,不仅为京东提供了现成的线下渠道和客户资源,还为其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支持。京东物流在全球范围内已拥有近10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总管理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结合Ceconomy的1000多家门店,京东有望在欧洲部分城市实现“一小时达”服务,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并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京东还计划将AI技术和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引入Ceconomy,以提高库存周转效率和运营成本控制能力。
然而,这场收购也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欧盟的监管审查将成为一大障碍。根据欧盟《外国补贴条例》,此次交易需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经营者集中申报,并接受外国补贴专项审查。任何环节的受阻都可能导致交易延期甚至终止。其次,Ceconomy复杂的股权结构增加了交易难度。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是MediaMarkt创始人凯勒哈尔斯家族,持股27.9%;第二大股东为汉尼尔家族企业,第三大股东则是与麦德龙创始人施密特家族关系紧密的基金Meridian Stiftung。这些老牌欧洲商业家族素以保守谨慎著称,交易变数犹存。最后,整合问题也不容忽视。要把1000家门店和5万名员工纳入京东体系,需要面对欧洲严格的劳工政策和文化差异,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尽管如此,京东此次收购Ceconomy的战略意义远不止于交易本身。它标志着京东从“轻资产”平台模式向“重资产”、渠道控制模式的转变。与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竞争对手相比,京东更倾向于通过自建物流、自建供应链和自建渠道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这种模式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一旦成功,将为京东带来更深层次的市场控制力和品牌影响力。
京东的此次收购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未来发展的广泛关注。有分析认为,京东此举不仅是为了拓展欧洲市场,更是为了在国际零售领域建立与中国品牌和供应链的深度连接。通过Ceconomy的平台,京东可以更高效地将中国品牌带入欧洲市场,同时利用本地化运营经验,提升消费者体验。此外,京东还计划在欧洲推出半托管业务,进一步强化其全球电商布局。
京东的此次收购Ceconomy,是一场高风险、高投入的战略豪赌。它不仅关乎京东能否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更关乎中国电商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未来走向。如果京东能够成功整合Ceconomy的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优势,那么这场收购或许将成为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一个里程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