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其实从历史数据来看,金融数据是预测经济走势一个比较可靠的领先指标,但是从今年以来金融数据传达出的信号是相当“凌乱”的:M2增速降到了9%以下,而社融增速却依然维持高位。市场陷入了迷茫,一高一低,经济到底是该上还是该下?货币和融资指标还有没有用?我们本篇专题认为,融资增速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高,而货币增速也没有显示的那么低,未来融资增速大概率会向低位的M2增速收敛。
社融和货币增速背离。从理论上来说,货币和融资指标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本来应该同步变化。但是从15年以来,二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背离。首先是15、16年M2增速明显上升,但社融增速的上升幅度并不大,这背后反映的是部分融资途径虽然能够创造货币,但并没有纳入到社融的统计范围内。而17年以来,社融增速稳中有升,从去年底的12.8%上升至13.2%,但M2增速却从11.3%大幅回落至8.9%。
融资没那么高:非标和政府融资下滑。从融资指标来看,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速从去年底的12.6%提升至今年8月的13.2%,是社融高增的主要原因。但股票、债券直接融资增速从去年底的23.7%降至当前的9.2%,其中信用债融资萎缩是主要拖累。虽然信托、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非标融资总量增速回升,但如果考虑更广义的非标融资,非标或在大幅萎缩。例如银行股权及其它投资同比增速从去年底的64%降至8月的不到10%,理财资金总量同比增速从24%降至8%。此外,政府融资同比增速从去年底的46%降至当前的28%,政府创造货币的速度也在下降。非标和政府融资的下降并没有完全在社融数据里体现,却拖累了M2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