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5年“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试验周期为两年,旨在通过试验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本次试验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业,要求其构建卫星物联网星座,建立客服、计费、营账等系统,提供低速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
试验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卫星物联网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提升我国在车联网、海洋通信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工信部发布了《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企业的准入、监管和退出三重机制,确保产业链从无序扩张向协同创新迈进。
在技术层面,卫星物联网聚焦低速广域连接,与传统卫星互联网的高速宽带服务不同,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数据终端、穿戴设备、交通工具等多种场景,特别是覆盖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通信盲区。试验期间,企业需每年汇总试验情况及问题上报工信部,工信部将对试验成果进行评估,并推广先进经验与典型案例。
政策的出台也伴随了产业链的快速布局。根据行业分析,2025年底我国卫星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需求激增,低轨卫星星座规划已达4.5万颗,物联网专用卫星占比超过40%。这为国内卫星制造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终端设备方面,国产化进程加速。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已发布全国产化卫星通信芯片,提升了终端设备的自主可控性,为卫星物联网的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已获卫星通信牌照,具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的资质,为试验提供了运营支撑。
试验的监管体系也在同步完善。工信部要求企业在试验期间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年度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这将为后续大规模商用提供制度保障。
从宏观角度看,卫星物联网的推广有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通过卫星覆盖的低速宽域网络,偏远地区的农业、渔业、物流等行业可以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未来,两年的试验结束后,工信部计划对试验成果进行系统评估,形成《卫星物联网业务发展白皮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功案例,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和监管政策,推动卫星物联网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阶段。
此次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在卫星通信与物联网融合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预计将在提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韧性、促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