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

首页 > 财经观察 >
海关总署否认“中国产能过剩”:全球市场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2025-01-13 16:52 来源:综合

  近年来,关于“中国产能过剩”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然而,根据最新报道,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谕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从比较优势和全球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纯属伪命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真相。

  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通常是指某一行业或领域内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的现象。然而,海关总署的声明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这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不像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严重。

  从全球市场的需求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广受欢迎。例如,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958.7万辆,出口了120.3万辆。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并未过剩,反而供不应求。因此,将“产能过剩”简单归咎于中国制造业是不准确的。

  进一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合理水平。根据研究,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接近,尤其是在新能源等领域,中国的供给远未达到世界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因此,从实际产能利用率来看,中国制造业并未出现普遍的产能过剩现象。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中国部分行业确实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例如,在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由于投资规模大、生产周期长,一旦形成过剩,消化过程较为漫长。但是,这些结构性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能过剩”,而是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技术升级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西方国家政客曾指责中国“产能过剩”,试图以此作为贸易摩擦的借口。然而,这种指责缺乏事实依据。事实上,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依托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这种持续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保持了竞争力。

  尽管如此,中国仍需警惕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例如,在某些新兴行业如光伏产业中,由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部分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导致了局部的产能过剩现象。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针对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淘汰落后产能并优化资源配置。此外,通过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也在积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尽管部分学者和媒体曾提出“中国产能过剩”的论调,但海关总署的最新声明表明,这一问题并不像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严重。相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未来,中国应继续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来巩固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