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编制发布《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民航局发布《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设施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指导各运输机场提高职工休息区规划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推动解决休息保障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劳动健康权益。
改善职工工间休息条件,是民航局开展的机场服务设施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民航职工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方案(2022—2025)》以及主题教育“三深入三帮促”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悉,在机场工作的各单位职工,尤其是飞机维修、地面勤务、特车驾驶、飞机监护、机坪保洁等在站坪区域作业的一线岗位职工,安全保障压力大,工作条件艰苦。目前国内运输机场的设施资源多以服务旅客为主,职工工间休息设施相对欠缺。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和休息环境,对于保障民航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劳动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到运输机场通常场区面积大、运营单位多,可用资源紧张,运行环境和流程复杂,给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带来很多挑战,结合有关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民航局编制发布《指南》,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设施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为运输机场职工休息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提供技术指导和建议。
《指南》建议在机场规划前期,提前考虑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设计,做好公共服务设施与运行保障设施的资源平衡;鼓励各机场在综合评估容量规模、总体布局、职工人数、航班特征、资源条件等因素后,提前明确休息区的点位和布局,尽量减少或避免设施拆改或重复建设。在驻场单位多、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建议由机场管理机构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合理规划设置供各单位职工共同使用的共享休息区,使之与各单位自用休息区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实现机场运行保障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针对机场运行流程和环境复杂,《指南》建议通过科学的调研、分析、评估,明确休息区的基本功能需求;结合飞行区、航站区布局以及交通系统规划等因素,提前考虑休息区选址和规模。根据以上原则,《指南》提出了休息区点位服务半径建议,以及各区域职工工间休息区使用需求的计算公式与示例。
聚焦一线职工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指南》建议职工休息区与食堂、卫生间、摆渡车停靠点等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建议各机场参照民航工会《推进建立健全站坪区域户外作业职工休息场所共享机制实施方案》配置有关设施设备,满足职工休息、置物、充电、饮水、更衣、存放和加热食品等基本需求;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安全教育、文化宣传、医疗救护等其他功能,努力为广大职工营造安全、健康、舒心的工间休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