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11月3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2021年11月30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聂春雷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
张 波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刘胜利 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
朱晓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
杨发武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医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这项工作已经成为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各地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医防融合,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今天,我们继续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为主线,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关情况。我们请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先生;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波先生;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刘胜利先生;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女士;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发武先生,请他们共同回答媒体的提问。
首先,请聂春雷先生介绍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进展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 聂春雷: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山西、浙江2省,其他省份567个县(市、区,下同)共754个县为试点县,2021年,又增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试点省。两年来,试点地区立足“强县域、强基层”,在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细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医共体建设形成共识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制订印发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指导方案、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等,明确了13项重点任务、11条评判标准、26条监测评价指标。二是强力组织推动。召开推进会,安排部署重点工作。组织开展政策培训,讲解政策核心内容。组建专家组,建立监测平台,动态掌握各地工作进展。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三是试点地区先行先试。29个省份制订了省级医共体建设文件,山西、浙江由省人大立法出台地方法规;安徽、江西等8个省份以党委政府名义印发;山东、河南等7个省份纳入对地方党政领导考核内容。2020年,754个试点县中,符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标准的达到535个,占比71%。四是地方医共体建设提速扩面。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基础上,安徽、河南、广东、宁夏、新疆等省份已全面启动医共体建设工作;海南、西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筹备全面推动。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组建县域医共体4028个。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大部分省份已经取得共识,呈现全面推开的趋势。
二、部门协同发力,“四个共同体”格局不断深化
一是夯实“责任共同体”。93%的试点县成立了党委政府牵头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党委政府领导作用进一步强化。87%的试点县医共体拥有自主决策权,责权利关系更加清晰。二是落实“管理共同体”。75%的试点县落实人员统一管理,72%的试点县开展了药品统一管理,县域卫生人力统筹使用力度增强,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更加高效。三是打造“服务共同体”。87%的试点县落实双向转诊标准和规范,76%的试点县落实信息互联互通,分级诊疗基础更加夯实。四是形成“利益共同体”。65%的试点县落实收入统一管理和开展医保统筹管理改革探索,部门协同作用更加紧密。两年来,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医共体具体执行运作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管理模式基本建立。
三、县域整体服务效能提高,促进分级诊疗效果明显
一是立足“强县域”,促进患者回流和资源下沉。2020年,医共体牵头医院进一步做强专科,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42%,比2019年提高约3.5个百分点。试点地区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78%,县域内就诊率90%,分别比2019年提高了2.5个和6个百分点,与同期非试点县患者持续外流形成鲜明对比。二是重点“强基层”,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2020年,医共体牵头医院平均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4个,比2019年增加1.9项。试点地区基层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下降趋势整体出现逆转,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慢病患者基层管理率达到55%和77%,比2019年分别提高约2.3个和2.2个百分点。比同期非试点县和未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医共体基层业务量占比更加符合政策预期。三是促进分级诊疗,医保资金使用效能提升、群众负担减轻。随着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医保支付政策引导,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占总医疗收入的比例逐步提高,分别从2019年的63.0%和64.5%提高到2020年的66.8%和70.7%。县域医保基金回流显著,县域内支出率从2019年的64.8%提升到2020年的65.8%。通过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激励机制,医共体将更多工作转向健康管理,试点地区参保居民住院率从2019年的24%下降至2020年的15%,医保实际报销比提高到61.2%,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减轻。谢谢大家!
米锋:
谢谢聂司长。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
刚刚聂司长介绍了2019年我国启动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请问开展这项工作的背景是什么?以及紧密型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聂春雷:
谢谢您的提问。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非常重要,产生背景确实需要大家来了解。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具体举措,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随着医改的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总的来看,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太合理,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群众希望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难以得到很好满足。从医疗服务体系构建来说,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一定要强基层,把大多数患者留在基层。为此,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医共体,也就是县域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
文件印发后,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共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整合程度、推行力度不一,内部管理不够紧密,资源下沉、双向转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县域医共体建设,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
与以往县域医共体不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点是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为此,我们出台了试点指导方案,明确了4个方面13项重点任务;制定了11条评判标准,定性判断医共体是否紧密;明确了26条监测评价指标,定量评估医共体运行成效。我们还成立了国家专家组,研究开发了监测评估平台,定期监测试点地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有关工作进展和成效,前面已经讲到,总的看,70%以上的试点县已经达到紧密型标准。谢谢。
总台央视记者: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需要医保的支持,请问宁波鄞州医保支付政策在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当中出台了哪些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或者说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 朱晓丽:
医保是医共体建设的主要突破口。围绕群众看病难、看病烦,医保部门从“强基层、建机制”入手,创新改革思路,“共”破改革难题。
2019年,宁波市出台《推进县域医共体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总额预算管理,确定了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原则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使用原则为“总额预算、按月预拨、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实行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按项目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2020年,宁波市还实行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DRGs点数付费暂行办法。同时,把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总额预算全部打包下达给医共体,允许医共体自主、合理分配,并将医保结余资金的一部分纳入医共体建设“资金池”,倒逼医共体成员单位主动控制医疗费用,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到基层首诊、基层诊疗,切实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此外,医保还对县域医共体的门诊预算总额增长系数设定和周转金拨付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职工医保年增长率为10%,居民医保年增长率为5%,周转金拨付由原一个月金额调整到二个月的金额,给予医共体更多的资金调配空间。
这样一来,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医共体更愿意主动下沉资源,也促使管理更加精准有为,真正实现了利益与责任的共同体。2020年度,鄞州人民医院和鄞州区第二医院2家医共体合计留用金额达1.23亿元。以上就是鄞州区医保支付政策在支持医共体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谢谢。
新华社记者:
山西作为首批试点省之一,率先开展了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请问在这个改革中,有哪些特点,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张波:
我省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坚持先行先试,实施了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通过体制的破旧立新,走出一条强基层的新路子。我省的这项改革与国家卫健委推进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同一项改革。我省于2016年起步,2017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点上突破,面上全覆盖,它得以快速推进主要得益于有以下四大优势和特点:
一是高位推动、全省覆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真抓实干,高位推动;各市县书记、市长、县长积极跟进,当好“施工队长”,使改革得以全面推广。 二是体制重塑、机制创新。将县域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实行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同时,改革人事编制管理、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三是“三医联动”、防治结合。实行价格动态调整;将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给医疗集团,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管理;县乡两级的药品耗材供应实行“五统一”管理。医疗集团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并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融入医疗集团,实行“一兼两管三统一”管理模式。四是强化基层,提升能力。一体化改革盘活了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中医药服务,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落实;畅通了双向转诊通道,方便了老百姓家门口看病就医。谢谢。
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需要多部门协同,周口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开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请问是如何统筹多个部门形成政策合力的?谢谢。
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 刘胜利:
我们周口是千万人口大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发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残致贫比例超过80%,是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群众最大的呼声就是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但是,基层医疗能力弱,大病外转率高、医保基金外流率超过40%,每年都有穿底风险,却没能守护人民健康。然而,县级层面对于医改政策的理解与运用、改革试点的创新与突破,心有余而力不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的期盼是我们推进全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的根本动力。我们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党政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了“市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县级落实”的推进机制,把医共体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制订了“53211”工作模式,(即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改革资金投入、分配、激励三项政策;建好互联网医院、医共体健康信息管理两个平台;实施一项信息化支撑工程;建立一个以医共体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市级统筹、市县联动、数字赋能、分级诊疗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周口样板”。
例如,我市的郸城县被国务院表彰为2019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如今,郸城县乡乡都有中医馆、村村都有中医室,县乡村三级医疗机人财物统管、责权利一体,小医院形成大整体、大整体构成大服务,大服务撬动同仁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同仁堂的道地中药。
还有一个例子。项城市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完成信息对接,实现一键呼叫,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手段,保证了救治的黄金时间,今年挽救了41名心梗患者的生命,避免了53名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的发生。其中一个乡镇卫生院接诊的患者,从上报危急值到转入县医院导管室开始手术,仅用时47分钟。这些都是群众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谢谢。
中新社记者:
医共体牵头医院为群众健康提供医疗保障过程中,还要对成员单位进行考评和激励。请问杨院长,濉溪县医院作为医共体的牵头单位是如何开展成员单位的考评和激励的?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医院院长 杨发武:
谢谢媒体的提问。我们濉溪县医院着重从“科学评价、利益共享、医防融合、人员激励”方面入手,建立完善四个机制,加大考评和激励力度。一是建立三级管理、分层考核的“1+2+N”科学评价机制。即县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对2个牵头医院,2个牵头医院对N个卫生院,卫生院对N个村卫生室进行评价考核,通过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加大规范化管理,提升专业化能力。考核结果与包干结余经费分配、绩效总量、院长年薪、财政补助等挂钩。二是建立三级分配、利益共享的医保基金使用机制。将医保基金打包给医共体,结余按6:3:1比例进行三级分配,2017年以来县医院医共体打包资金连续四年结余,达到9439.46万元。2021年,试点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城乡居民常见慢性病医保支付费用由卫生院按人头包干使用,结余按照县乡村2:5:3比例留用,鼓励卫生院、卫生室加强慢病和健康管理,发挥好“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三是建立协同管理、资源整合的医防融合运行机制。成立基本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协同医共体牵头医院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统筹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综合执法大队协同落实医防融合工作。加强公共卫生经费和包干医保资金的整合,明确包干公共卫生经费总额的5%用于医共体指导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5%的份额分享包干医保资金结余,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四是建立绩效评价、运营奖补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出台系列文件,明确评价和补助标准,对会诊手术、驻点帮扶、签约服务的医生给予补助,为镇村医疗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建立医共体运营奖补专项资金,用于下沉医务人员奖励补助和分院院长奖励性绩效。卫生院院长绩效工资与县外病人减少情况、病人质量数量、慢病管理及居民健康状况挂钩,由县医院考核发放。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县医院绩效管理,医院根据情况设置奖励或补助,使医务人员待遇逐年提高。
五年来,濉溪县健康指标持续改善,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9.89/10万,婴儿死亡率2.5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6‰,县医院医共体住院率9.84%(不含分娩、意外伤害),平均寿命比2017提高了1岁。近五年,县医院人员支出占比保持在50%左右。谢谢媒体的提问。
香港中评社记者: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至今已有两年时间,请问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在推进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谢谢。
聂春雷:
谢谢您提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个新的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应该是责任和认识问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我们的医改进入深水区,而且现在我们又提出要高质量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在总结过去安徽、三明等地医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这是一项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是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的一个系统的重塑,是对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的创新,对提高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也需要部门之间密切的协调和配合。正因为如此,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都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需要协调的事项多、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认识,而且要带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所以,统一认识非常重要。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不仅是卫生部门,包括医保部门,可能在认识上有些还没有形成共识。我想,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建立各方利益协同机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只有把利益共同体完善好,才能有可持续性。医保基金是医共体内部医疗机构收益的重要来源,能否节约医保费用,让参与的单位共同受益,真正做到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的打包付费,结余留用,这个政策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如何为群众持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有人担心县域医共体建设会不会出现一家独大或者形成垄断,影响群众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所以,在推进过程中,各地要优化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加强服务的监管,开展监测考核等工作必须跟上,防止出现不良的倾向。
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山西、浙江2个试点省份做了很好的探索,安徽、河南、广东、新疆做得也非常不错,他们都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而且支持的力度非常大,很多地方全都是省委书记、省长亲自靠前指挥,亲自来抓,把这项工作作为非常重要的惠民工程积极推进。
下一步,在推进过程中,可能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坚持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要加强部门的协同。明确和落实省级推动、市级统筹协调、县级具体实施、医共体执行和反馈的责任。二是要转变职能定位,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要从关注单个机构的发展转向县域整个医疗机构共同发展。要从卫生健康部门行业的管理转向多部门系统的治理。三是要加强精细化的管理,立足提高效能,对医共体进行系统的重塑,切实实现“人、财、物、事”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医共体赋能。四是加强考核评价,坚持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导向。突出紧密型、同质化、控费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五是加强宣传和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获得感。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我想请问,山西在推动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方面将推动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张波:
10月底召开的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全省吹响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作出了推动我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为推深做实医共体试点省建设工作,今年山西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年”,印发了《“提质增效年”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着眼于近年来各方反映较多的一些堵点、难点、重点,共提出3方面50项工作措施,其中,必须完成的任务22项,比如落实“三个清单”管理,向县级医疗集团下放人事管理、薪酬分配、医保及公卫资金支配权等;创新突破的任务28项,比如开展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依托5G技术开展远程医疗等。近期,我委起草的《山西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再次对推进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化、细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切实向医疗集团下放人事管理、薪酬分配、财务管理、基层管理、医保和公共卫生资金支配“五项权力”,激发改革活力,增添发展动力;二是强化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三是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能力建设,着力补齐专科能力短板;四是依托县医疗集团统筹优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五是发挥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
下一步,我省将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持续保持改革势头,并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高效率做好医共体建设工作,积极构建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凤凰卫视记者:
刚才介绍了山西和浙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保障区域性医共体的建设发展。我的问题是,山西的这些地方性政策怎么推进,对于推进医共体有什么样的推进作用?谢谢。
张波:
《山西省保障和促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省2020年11月27日经省人大常委会议通过的全国首部关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
《办法》共6章32条,包括总则、整合优化、服务提升、支持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其中,第二章“整合优化”,规定了县级医疗集团的组建问题,解决的是改革的方向性问题。第三章“服务提升”,规定了县级医疗集团服务群众问题,解决的是改革的目的性问题。第四章“支持保障”,规定了政府的保障责任,解决的是改革的持续性问题。应该说,《办法》的主要内容,都涉及了改革的核心事项。
这次立法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了以下四点:一是注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卫生大健康、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的重要论述落实到条例草案中。二是注重突出法规的前瞻性和引领性。既固化改革实践中好的做法,又给改革留有必要空间,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内有序运行。比如,“第七条”规定,县级医疗集团应当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县级医疗集团管理的医疗卫生机构保留法人资格、原有名称。三是注重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关系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立法对策,努力增强法规的针对性。比如“第二十八条”规定,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医疗保障基金支付方式和结算管理制度。四是注重结合我省实际,针对我省改革的难点、堵点,提出富有我省特点的法规制度方案,努力增强法规的地方特色。比如,为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进一步提高村医待遇,规定了乡村医生岗位补助标准。谢谢。
浙江日报天目新闻记者:
医共体建设对于强县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也需要防止出现强了县级弱了基层,强了医疗弱了公卫的现象。请问,宁波鄞州区在防范这一倾向出现方面有哪些措施,群众在看病就医上有哪些实惠?谢谢。
朱晓丽:
鄞州区始终坚持以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为根本,以“数字医共体建设”为统领,整合区域医疗资源,组建鄞州人民医院、鄞州区第二医院两家医共体。一方面,通过医疗资源、医疗专家“双下沉”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共选派总院专家298名下沉基层一线,15家分院配备了16排CT等大型医疗设备,按照“一院一品”建成市级特色专科6家、区级特色专科17家。另一方面,通过数字赋能来提高基层服务水平,迭代升级“病理、超声、眼底筛查、动态血压”等十大远程医疗共享平台,建立了6个慢病联合病房,有效提高“康复回社区”的基层承接能力。
在公共卫生方面,通过调机制来促进医防融合。在机构上,采取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与医共体总院防保科“三结合”,实行合署办公;在方法上,实行医防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医共体融合的“三融合”工作法;在步骤上,推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代管、与医共体总院共管、医共体自管“三步走”;在抓手上,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疫情防控、慢病管理和应急处置。如通过医防融合机制的优化调整,建立起“监测、评估、干预、随访”的数字化、连续性、全周期的医防融合健康服务,实行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在患者稳定期由基层管理,在重症和并发症时期由上级医院诊治,在康复期回基层随访。在应急处置中,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们采用全民健康大数据平台开展可疑病例监测预警、动态管控、疫苗接种安全监测等医防融合措施,在去年疫情发生初期的37天内,实现了鄞州本土病例清零。
群众在医共体看病就医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出社区看名医。通过医共体总院区域远程会诊,实现就近专家会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看上名医。二是足不出户享服务,通过互联网药品、护理等智慧医疗,构建新型居家“医+药+护”一体化服务体系,群众可以在线问诊,药品可以配送到家,护理可以上门服务。同时,为居民建立健康指数体系,可以预测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5类疾病风险指数,实现了“我的健康我管理”。
截止到目前,我们的医共体累计双向转诊2.6万人次,远程会诊60万人次,网上问诊20万人次,药品配送入户15万人次,提供居家护理出诊服务4000余人次,群众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数字化改革与医共体建设带来的看病更便捷、更优质的实惠与体验。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涉及多部门多项政策,包括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政策等等,有些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权限在县级以上,请问周口在市级层面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刘胜利:
谢谢媒体朋友。这位记者提的问题很专业,说到了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医改,不是“愉快的郊游”,而是啃硬骨头、涉险滩。我们紧紧围绕“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市级层面针对县域改革的堵点、痛点、难点,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向上协调、向下协助。聚焦人、财、物全面深化改革,哪里需要改就改哪里。
卫健部门负责把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合而为一,统领县乡村三级组建医疗集团,凸显“一家人”优势;医保部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总额预算、季度预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把90%的医保基金提前预拨、变成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标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报销比例,将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等相关政策,形成中西医并重保健康的格局,由医保政策引导医疗机构以健康管理为主、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观念转变。编制部门和人社部门建立周转池和人才库,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激励上级医疗机构人才下沉帮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等等。
同时,发挥市级网络优势和统揽作用,上联省市三级医院和39家全国知名互联网医院,通过上级医院的传帮带提升急危重病、疑难杂症诊疗能力。如今,我们全市9个县市区均实现了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统管、县乡村一体的集团化管理运营模式,从而实现了市带县、县带乡、乡带村的互帮互助、强基固本新格局,有力推动医共体改革向纵深开展。谢谢。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
在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加强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最为关键的,请问濉溪县是如何加大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提升县域整体服务能力的?谢谢。
杨发武:
濉溪县建立了“454”人才“引、育、留”机制,全县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建立4项人才引进机制。出台《濉溪县卫生系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五年来县医院共引进硕士研究生26人,引进副高职称人员2人。县政府、县医院、县中医院共同出资组建濉溪县医师培训统筹资金,用于引进知名专家现场示教、会诊、讲座、手术指导等。五年外请专家来院坐诊手术等2055例次。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制度,县医院五年自主招聘专业技术人员390名。建立编制周转池机制,统筹使用全县卫健系统人员编制资源,为卫生院招聘了112名医务人员。
二是建立5项人才培育机制。鼓励医师报考研究生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毕业后回院的,给予学费报销、每月1000元生活补贴、缴纳“五险”以及5万元补助,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县医院医师取得正高职称的,给予2万元奖励,每月1000元补助,门诊住院费用全部报销。鼓励并资金支持县乡村医务人员进修学习。五年来,县医院外出进修174人次,卫生院进修轮训249人次,村医进修101人次。县医院开展驻点帮扶、会诊手术指导等,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服务能力。五年驻点帮扶120人次。与院校合作建立定向培养机制,为卫生院培养高素质人才。2019年以来,定向培养本科生36人、专科生9人。
三是建立4项人才保障机制。落实安徽省编制周转池创新机制。县医院已有177名非在编人员入编。落实公开选聘机制。县医院中层干部及卫生院班子成员全部实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落实“两个允许”机制,推行绩效工资管理制度,绩效工资与医共体建设指标、收治病人疑难危重程度等挂钩,与药品、耗材、检验、检查等脱钩。落实村医到龄退出机制,为村医缴纳养老保险,解决村医后顾之忧。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县级医院疑难复杂危重病处理能力,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处理及慢病管理能力,实现了从强“县级”到强“县域”转变。
中国县域卫生记者:
县域医共体的良性发展既需要内部“造血”也需要外部“输血”,请问周口在涉及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县域医共体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效果?谢谢。
刘胜利:
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于“技术帮扶”,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发展方面,我们出台了两大措施。
一是鼓励人才下沉。市委深改办联合人社、卫健部门联合下文,出台《关于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机构人才下沉的若干措施》,鼓励市、县级医院管理骨干到乡镇任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帮扶或担任科主任、专家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坐诊“传帮带”,鼓励市、县医师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参与县域医共体互联网会诊。文件明确规定,医共体内取得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务人员在乡镇服务满一年,可优先或直接聘任;市健康服务集团、县医共体医院内医师在晋升高级职称时“凡晋必下”,必须到基层累计服务不少于一年。
各类人才下沉,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的水平,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疑难杂症在市级医院救治、大病重病在县级医院救治、常见病在乡村解决。
二是在构建市县乡村一体化医共体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我们依托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组建专业救治圈,提高服务效能。
例如,市中心医院依托组5G技术,建立市、县乡三级网络,打造一体化的“周口市急性脑卒中60分钟救治圈”。基层第一时间呼叫,一路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我们以市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为点,向下辐射全市21个县级卒中中心,以点带面,全市8000多名基层医生在线,形成一张保护网。今年静脉溶栓已突破5000例、动脉取栓600多例。有效避免了4000多个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米锋:
谢谢刘胜利先生,也谢谢以上几位嘉宾。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试点情况,介绍了这项工作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也给我们介绍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再次谢谢几位嘉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