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在12月1日,证监会在公开披露的信息中,特别提及案件频发的多个环节,譬如,有的在发行环节报送虚假材料,有的在持续信息披露环节指使、操控公司虚假陈述,有的在股份减持、增发、股权转让等敏感时点从事信息操纵或内幕交易。
“成长股走势低迷,很多机构此前参与的定增项目被套,因此往往‘不得已’会用一些市值管理的手法。”在此之前,北京某知名机构高管在与记者沟通时透露。
根据记者统计数据,定增破发案例中,有超过90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增发价超过20%,中小创是定增破发的重灾区。而这恰恰也是此前机构热衷炒作的板块。
“亏钱并不会导致上市公司顶风作案,但是有一些机构投资人可能会打擦边球。”上述机构人士坦言。
譬如在其接触的某上市公司定增案例中,存在机构投资人故意向媒体释放利好信号,最终导致上市公司被监管问询的情况。
根据证监会公开披露,从涉及主体来看,有的与私募机构能内外构架、联手操纵,有的伙同亲友、同事实施内幕交易,还有的指使下属炮制、传播虚假信息。这一信息也佐证了上述机构人士的说法。
其中,找热点、编题材、讲故事,操纵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时点与节奏层出不穷。
数据证实了违法违规在信息披露环节的“集中程度”。
根据记者统计,截至11月30日,在305起公司违规中,共有7起行为涉及未按时披露定期报告,199起行为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46起行为涉及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24起行为涉及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251起行为涉及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
从这些公司的违规类型来看,既包括未按时披露定期报告、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也包括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以及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