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零通过率!今天发审委的新股审核结果再次吸引了市场目光,上会的三家企业,博拉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全时天地在线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广电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均被发审委投了否决票,一同被挡在了IPO的大门外。
这是自有新股审核以来首次遭遇零通过率的情况,也是新一届发审委继“6过2”“6过1”之后,再次刷新新股发审单日最低通过率,这一次,刷新至底。
对于三家上会公司被否、零过会率的消息,微博第一时间做了发布。
有业内人士预期,新股发审低通过率将成为常态,“不放过害群之马”的监管意图较为明确,严把入口关是新股审核的标尺,除了财务指标满足要求外,拟IPO企业需在公司治理、内控规范、是否存在潜在风险等方面自查,以提高通过率。
从大发审委10月17日上任以来否掉的22家企业来看,主要是有这8大通病,其中重点就是毛利率。
大发审委的严苛审核在继续,10月17日上任以来,新一届发审委共审核了61家公司的IPO申请,34家通过,22家企业被否,5家企业的申请被暂缓表决,通过率仅为55.73%。
若把时间拉长,和今年前三季度比,IPO通过率更是降低了两成以上,统计显示,今年1至9月,IPO通过率为80.9%。
发审委的从严审核搅动着资本市场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全市场关于新股核准监管环境的大讨论,也让参与各方适应着新的监管尺度下的新股生态变化,IPO通过率高低已经成为正在排队拟上市企业的最关切问题,和此前急切想上会的这一想法不同的是,有的企业希望能够延迟上会,“避避风头”,躲过发审通过率较低的这波监管浪潮。
但似乎低通过率已成为从严审核的监管常态,也逐步成为了市场共识。一位华北区的投行人士表示,监管层已经向市场释放了审核标准,不放过害群之马,把好资本市场的入口关、终身追责的发审制度约束从根本上要求着发审委委员严格专业履职、依法审核,防止问题企业带病申报、蒙混过关。
“酒香不怕巷子深,要真是好企业,就不怕发审委的抠细节追问、全面质疑”。上述投行人士指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价格如果偏离价值必然会引发泡沫,与当前去杠杆、控风险的金融监管大背景不相符,从严审核成为必然,低的发审通过率将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