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有业内人士认为,扫码乘车被下架,背后是微信理解行业的深度及提供解决方案上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公交等涉及方面多、场景复杂的领域。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在C端市场,支付、理财和融资三大业务线中,支付属于高频行为,某种程度上成为整个互金生态的流量入口,也就具有了全局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巨头对支付场景的争夺不会终止。既然是流量入口,笔数比金额更重要,公共交通作为典型的高频场景,属于当下最优质的一类支付场景,自然会引来巨头的争夺。
在薛洪言看来,目前,公共交通支付仍存在问题。他指出,就公共交通支付场景而言,对支付稳定性和成功率的要求很高,在这方面,实体公交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电子支付工具的替代率存在天花板,因此,对公交支付场景的布局可以有效激活存量用户,但对整个市场格局的影响十分有限。
支付宝方面也表示,超市便利店和公交场景相比有个核心问题,就是对支付效率的要求不一样,在超市场景下,最多可能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完成支付。涉及到公交场景需要解决用户快速上车的问题,所以生成的是公交乘车码。在产品层面,支付宝向公交场景推出的解决方案是离线二维码整体解决方案。支付宝实现了双离线技术(机具和手机双离线),通过扫二维码识别乘客的账户后即可上车,整个过程只需0.3秒;同时支持先乘车后付款,一方面扣款可以发生在后面,用户即使账户没有钱的情况下,也能顺利乘车。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争夺出行场景是几大支付巨头占领支付渠道、拓展支付份额的延续。和餐饮等渠道类似,出行场景的人群数量众多,使用频次高,并且有位置信息,是抢夺用户、获取数据的最佳场景之一。移动出行支付主要与交通卡进行竞争,移动支付在稳定性和速度上依然与实体卡有差距,不过这种差距在缩小,而在专车、共享车等场景上,几大支付巨头已占绝对优势。